全国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300强

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

健康无小事
当前位置:首页 > 健康讲堂 > 健康无小事
一起了解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”
发布日期:2023-07-13
浏览量:454

  夏季到来,气温升高,草木茂盛,蜱虫也进入繁殖高峰期,人们遭遇蜱虫叮咬的情况时有发生,在此特别提醒大家,户外游玩、劳作时,一定要警惕野草灌木、树林中潜伏着的蜱虫。

  1、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?

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简称“发热伴”),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,直接接触病人血液、血性分泌物等体液,也可引起感染,俗称“蜱虫病”,流行季节为每年的4-10月,其中6-8月为高发季。

  2、蜱虫是什么?

  蜱,俗称壁虱、扁虱、草爬子、犬豆子、八脚子等,通常寄生在鼠类、家畜等体表。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,长卵圆形,背腹扁平,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。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、不易被搔动的部位。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,可叮人、吸血。蜱吸饱血后,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。目前已知的蜱能携带的人类病原体大约200种左右,被蜱虫叮咬可引发多种疾病,严重可致命。


  3、感染发热伴后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?

  潜伏期1-2周,起病急,主要表现为发热,体温多在38℃以上,重者持续高热,可达40℃以上,部分患者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。早期常见症状包括发热、伴乏力、明显纳差、恶心、呕吐等,部分患者有头痛、肌肉酸痛、腹泻等症状,少数患者病情危重,出现意识障碍、皮肤瘀斑、消化道出血、肺出血等,可因为休克、呼吸衰竭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。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、血小板进行性降低。如出现上述可疑症状,要尽快到当地定点医疗机构规范就医。


  4、发热伴的传播途径?

  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,再叮咬人时,引起病毒传播。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偶有报道,主要是因为直接接触危重患者的血液、体液和分泌物而导致人际间的传播。

  5、哪些人群风险较高?

  人群普遍易感。在山区、丘陵及林地等地方性流行区域生活生产的居民、劳动者,以及赴该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。另外,患者的医护、陪护、探视人员以及死亡患者殓殡人员,如接触患者血液、体液及分泌物时未规范防护,也具有较高感染风险。

  6、发现被蜱虫叮咬后应怎么办?

  如果发现被蜱虫叮咬了,用尖镊子准确夹住叮入皮肤的蜱的头部或口器,并逐渐将其垂直拉出。不能抓住或挤压蜱的躯体,凡士林油、酒精、点燃火柴或其他刺激方法都不可用,因为蜱吸血的口器很复杂,上面长着倒刺,一旦不恰当地拔除正在吸血的蜱,很可能让它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,会进一步引发皮肤炎症。


  特别提醒:如无把握, 应尽快找到最近的正规医院,让医生处理。密切观察身体状况,若出现皮疹、发烧等症状,应立即就诊,并告知有蜱虫叮咬史。

  7、如何预防?

  (1)提高防护意识,避免蜱虫叮咬,是预防的关键!

  (2)注意做好个人防护,丛林游玩或野外作业时,穿长袖衣物,最好把袖口、领口和裤子袖口系紧,以防蜱虫进入。

  (3)远离蜱虫繁殖的环境,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、树林中,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、腰部及脚踝下方等部位,外出活动时要注意不要在这些地方多停留,不要在草地上坐卧,并做好防护。

  (4)在身体暴露的部位涂抹驱虫药物来避免叮咬,或者在衣物上喷避蚊胺来预防蜱虫叮咬。

  (5)户外活动后,应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附着,检查的重点部位为头皮、耳后、腋窝、腰部、腹股沟、大腿内侧及腿窝等部位。

  蓬莱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丛丽娴提醒大家,夏季到来,要做好户外防护,谨防蜱虫叮咬,积极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。

  咨询电话:0535-5631087

通讯员:徐静